合作文章 | mNGS首次鉴定人类Erysipelothrix piscisicarius感染
发布时间:2023-02-07    浏览:167次    来源: Genoxor

近日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探因医学在《Emerging microbes & infections》期刊(IF: 19.568)发文,报道了由宏基因组二代测序(mNGS)鉴定并经过全基因组测序(WGS)验证的、人类感染Erysipelothrix piscisicarius的首例病例,证实mNGS在快速、准确检测新型病原体方面的重要优势。

信息.png

· 研 / 究 / 背 / 景

丹毒丝菌属(Erysipelothrix)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,可引起猪丹毒和人的类丹毒。已知丹毒丝菌属由5个物种组成(E.rhusiopathiae, E.tonsillarum, E.inopinata, E.larvae, E.piscisicarius)。其中,E.piscisicarius是鱼类养殖中的一种新型病原体,可导致鱼类口面部腔溃疡和坏死、坏死性皮炎等疾病,目前尚无该病原体致人类感染的相关报道。

· 病 / 例 / 简 / 介

基本情况:72岁女性患者,主诉“不明原因发热伴寒战”(Day 1)。

急诊查体:体温40.2℃,伴头痛、眩晕、气促、反应迟缓、嗜睡和尿潴留;脉搏125次/min;呼吸39次/min;血压89/45 mmHg。

| 血常规检查结果

血常规.png

患者被转移至EICU进一步治疗。

| 经验性治疗

予患者哌拉西林-他唑巴坦(4.5g q8h)经验性抗感染,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。

Day2:患者头晕、头痛、气促等初始症状得到缓解,但仍发热(Tmax 38.0°C)。

Day3:经积极治疗后,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。

| 病原微生物检查

Day4外周血mNGS检出9条E.piscisicarius特异性序列。但血培养结果显示E.rhusiopathiae感染,并通过了MALDI-TOF MS的验证。

由于mNGS和培养结果不一致,对培养获得的微生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(WGS),WGS获得序列与E.piscisicarius全基因组相匹配(覆盖度91.2%),证实了mNGS结果

ngs.png

| 诊断与治疗

患者左手拇指指尖出现一个红色肿块(1×0.5cm)。询问生活史后发现,在发病前3天,患者在清洗对虾(南美白对虾)时刺破手指,无其他海鲜、家禽或牲畜接触史。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,确诊为类丹毒

手指.png

文章图片已获患者授权

此外,药敏试验表明,分离出的细菌对亚胺培南、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-他唑巴坦敏感。因此,继续使用哌拉西林-他唑巴坦进行抗感染治疗

Day11复查血培养和mNGS均获得阴性结果后,患者出院。临床病程时间线如下图所示:

医疗过程.png

· E.piscisicariu 致病性和毒力分析

基因组分析表明,本病例中分离微生物(DNK211006EB014)与E.piscisicarius 15TAL0474菌株的平均核苷酸同源性为99.41%(左)。系统发育分析也证实本病例中获得的微生物属于E.pisciscarius(右)。

发育树.png

左:ANI热图;右:系统发育树

进一步分析显示,本病例组装的基因组中存在147个毒力相关基因(VAG),涉及免疫调节、营养/代谢因子、粘附、外毒素、调节等多个功能类型。这些产物参与了与毒力密切相关的荚膜多糖(cps4A, cps4H, cap8E, cap8F, cap8G)和表面蛋白(pspA)的生物合成。所有的这些VAG也存在于E.pisciscarius 15TAL0474中。

· 讨 / 论

本研究通过mNGS鉴定并经过WGS确认了首例人类感染E.piscisicarius的病例。患者在发病前3天处理对虾时,刺破手指,可能因此而感染E.piscisicarius

对于E.rhusiopathiae引起的感染,建议使用恰当的抗生素、充分的清创和手术引流进行治疗。本研究中,参照E.rhusiopathiae相关CLSI标准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,结果表明该细菌对哌拉西林-他唑巴坦敏感。哌拉西林是抗E.rhusiopathiae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之一。本研究证明,E.piscisicarius感染的治疗方案与对E.rhusiopathiae感染的治疗方案相似

面对新型病原体时,培养和基于培养的方法存在阳性率低、准确性低等缺陷。本研究通过mNGS快速、准确地识别出E.piscisicarius感染,这表明其在识别新型病原体方面优于培养

据报道,荚膜多糖和细胞表面蛋白在E.rhusiopathiae的毒力中发挥重要作用。本研究共检出147个VAG,推测其中部分VAG参与了E.piscisicarius荚膜多糖和细胞表面蛋白的生物合成,从而提高了其毒力。考虑到数据库中E.piscisicarius相关信息较少,建议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性和耐药性。

· 总 / 结

E.piscisicarius可引起人类以及水生动物感染。一旦因不当接触海产品后形成皮肤病变,则必须予以重视和充分治疗,并警惕新型病原体(如E.piscisicarius)。与传统方法相比,mNGS检测性能更佳,有利于临床实践


阅读原文:First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Erysipelothrix Piscisicarius by metagenomic next-generation sequencing


上一篇 下一篇